首页 会员风采

忆我与民建武汉市青山区会员毛士松老先生二三事

信息来源:王士铭/口述 周金志/执笔   发布时间:2018-06-15   浏览次数:1561

题记:王士铭,今年83岁,退休前是一冶机械动力公司计划科经济师、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曾任民建青山区工委退休支部副主委,曾与毛士松老先生是武钢多年的同事。

(一)加入民建落户武钢 

毛士松,江苏江阴人,1913年出生。年轻时,他离开家乡远赴德国留学,专修机械专业,学成回国时已精通英、德、法语,尤以德语最佳。1943年,毛士松辗转来到山城重庆,在重庆新民机械厂工作,一年后被提拔为工程师,厂长正是当时有名的民族资本家胡厥文。

当时,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几位爱国民族工商业者见国内内战己全面爆发,无不感到忧心忡忡,几个人便商量策划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胡厥文见毛士松为人谦和、头脑灵活,骨子里透着江苏人特有的灵气与执着,便与其它几位商量,把毛士松介绍到民建筹备组,协助撰写文稿、联络等工作。在中共中央的指导协助下,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旋复亮等爱国民族工商业者与其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于19451216日,在重庆创立了中国民主建国会,并发表了《中国民主建国会宣言》,宣言中提出“世界要和平、国家要民主、经济要发达、社会要公平、教育要普及、文化要繁荣”等政治主张。他们积极投身争取和平与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在他们的感召下,毛士松自愿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民主运动战士。

19484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休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得到中国民主建国会及其它各党派的支持和响应。在中共中央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努力下,不到一年的时间,消灭了蒋介石及国民党反动派,顺利召开了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之后,黄炎培、胡厥文进京开会履职。建国不久,因筹建武钢,毛士松调到武汉,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之中。

()心底无私天地宽

1954年,毛士松来到武钢,分在当时的武钢机械化租赁站任工程师。当时,我在武钢动力站计划股。19572月,二单位合并,毛士松在机械科,我到了计划科。此后,我与毛工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候的他还不到45岁,个子不高、方方的脸,浓浓眉宇下的那双眼睛炯炯有神,由于长年在外飘泊,经常风餐露宿,显得比同龄人要苍老许多。满腹经纶、博学多才的他为人低调、谦和,颇受同事欢迎。我与毛工办公室门对门,我经常看见毛工伏案绘图,一副乐此不疲的模样。有时到午饭点了见他仍在工作,20刚出头的我主动要为毛工到食堂打饭,他总是推辞,偶尔买过一、二次,毛工也是一分钱一两饭票也要跟我算清楚。

不久,肃反整风运动开始,毛士松也为此受到冲击,他的罪名无外乎是走“白专”道路,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崇洋媚外。当人们知道毛工是民主党派成员时,又扣上一顶资产阶级政党,和共产党唱反调、宣传资本主义等莫须有的罪名。

因一冶当时是全国冶建行业主力军,与前苏联关系很好,进口了不少苏联建筑机械,毛工便开始自修俄文。恰好我曾上过俄文速成培训班,所以平常我俩走动多些、经常一同学习聊天。他讲述创办民建时故事给我听,全然没把隔离审查当回事,每天照样打太极拳。他对我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心底无私天地宽。我虽然受点了委屈,可对党,我一点怨言也没有。

1961年,毛工调到一冶机械处。直到1987年,我经本单位工程师王务襄介绍加入民建,但当时还差1个介绍人。我想到了毛士松,等我找到他道明原由,毛工当即在我的申请书上签了“该同志是我多年的同事,同意加入民建”。1988年,我被批准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

(三)风物长宜放眼量

肃反整风运动结束后,经组织审查,毛士松没有什么问题,重新恢复工作。重新投入到工作中的毛士松如同投胎换骨一般,浑身上下散发出青年人般的朝气。

当时正值武钢建设热潮,进口60余台德、苏建筑机械,毛工负责这些洋玩艺的资料翻译和施工指导工作。如1957年从德国引进的40T塔式起重机,是我国当时重量级的建筑机械,仅螺丝就有1万多个。毛工担仼组装总指挥,历时4个月,终于使得这台庞然大物矗立在高炉工地上。

然而这台机械投入施工后,就遇到个大难题。在吊装1#高炉的主体构件“大鐘”时,这一构仵单体重量50T,超过塔式起重机设计趗吊重量10T,当时施工现埸热火朝天,场地狭小,施工多层交叉作业,没有任何辅助吊装设备,吊装时必须一勾一次性吊到高炉炉体落位,可见施工难度之大前所未闻。如何让这台机械正常运转,这个艰巨的任务自然落在了毛士松身上。困难压不倒英雄汉,毛工没有蛮干,他用所学到的知识,认真翻阅、查找、计算该塔吊每个部位应该承载的重量,经过反复计算,多次验证,得出起吊重量可上浮20%,如果再改变配重,安全系数更大,起吊50T的物件应该没问题。毛工将自己的想法立即向工程指挥部报告。指挥部经过研究,同意了毛士松施工方案。吊装这天,毛工亲临现埸督战。当50T重的物件离开地面时,吊臂略显弯曲,人群中发出一阵惊呼,此刻的毛士松镇定自若,继续发出续吊指令,只见指挥红绿旗随风飘动,哨声时急的缓。最后,这台庞然大物稳稳地落在高炉炉体上,现埸发出一片欢呼。一年后的1958913日,毛主席来到武钢视察,也曾豋上这座高炉。

1961年,这台塔吊需拆卸转场,由于国外技术封锁,无从下手,毛工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自行设计出登高起重机,得到了冶金部的支持,毛工设计的登高起重机使这台进口的40T塔吊得以安全拆卸。因此,毛工被誉为塔式吊专家。此后,国内兄弟单位向他取经,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术和资料与同行交流,使大吨位塔吊制安技术在我国迅速传播开并广泛使用。

毛士松也被选为青山区首届人大代表,区政协第二届政协委员。

(四)不是结束语

毛士松老先生于1998年离开武汉到上海,在儿子家安度晚年,并于2002年安然辞世,终年89岁。

在我们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胜利的今天,当我们昂首阔步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时刻,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我们民建青山区的先驱一一毛士松老先生。

年青的会员朋友们,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执笔人系民建武汉市青山区退休支部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