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交流园地

宜昌会员赵启喜散文作品:心荷一枝夏悠长

信息来源:赵启喜   发布时间:2020-08-10   浏览次数:2294

夏日的傍晚,微风吹拂,漫步乡间一隅,隐隐约约传来笛声,犹如流水般潺潺流动。我循声而去,一路痴痴迷迷的听着,看见吹笛人是个老者,独坐在一个塘边的石头上。只见塘里长满了茂密的荷叶,错落有致,亭亭玉立,微风吹过,仿佛是一层层绿波在涌动,闻到一股淡淡的荷香。当我贴近荷塘的时候,荷塘里却不见荷花,正当我感到有些失落的时候,在不远处被风吹动的、那如伞一样硕大的荷叶下,竟冒出了一枝还未全开的粉红的荷苞,躲在荷叶中间。我拔开荷叶,含苞的荷,露着尖角,在月光下犹如少女略带几分羞涩,让人顿生怜爱。   

自古名人多爱荷。大诗人屈原爱荷成癖,他在《离骚》中写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诗仙”李白不仅爱莲、颂莲,且自号青莲居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朝宋伯仁有《荷花》:绿盖半篙新雨,红香一点清风。天赋本根如玉,濂溪以道心同。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一生酷爱莲花,赞称“莲,花之君子者也”。我也爱荷,爱它的清丽多姿,爱它的素雅灵净,更爱它内心的那份淡定。因为,在我心中最美的花,不是极尽妖娆的蔷薇,也不是开得花枝乱颤的牡丹,而是袅袅娉娉开在微波光影中的荷花。荷花是多年生草花,夏天是荷花的繁盛季节,随风摇曳生姿的荷花,总会让人迷恋驻足欣赏。清晨,荷花旁逸而出,暗香盈袖,透着淡泊和静美,那一低头的羞涩,一举手的婀娜,如一阕清词,高山流水,让人一品再品。犹如李商隐《赠荷花》诗:“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作家胡兰成在《今生今世》开篇中曾说: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的静。我想荷花亦是如此罢。你看,晨曦,波光荡漾的湖面荷叶绿绿圆圆,团团如盖;那花儿娴静得宛如处子,又仿似凌波仙子。正午,微风妙妙,圆荷泻露,仿佛满蘸了星光的碧玉,流光溢彩。薄暮,斜晖脉脉,绿水悠悠,莲叶又像一只雕花的青釉,氤氲蕴藉……这让我想起一副对联:阳明翠薇流蕙带,柳梢香露点荷衣。饮清露,汲月华,纳天宝,荷韵浓香,兀自芬芳,超然洒脱。    上小学时,语文老师讲过一个 “王冕孝母”故事。元朝有个画家叫王冕,小时候家境贫寒,没钱念书学艺,白天要替人放牛,晚上自学。有一天,王冕在塘边放牛时,忽然下起一阵大雨,一会儿雨就停了,塘里的荷花和荷叶被雨水洗理得干干净净的。王冕看了非常喜爱,想把它画下来,赶紧用身上的一点钱买了纸和笔来开始作画。起初画得粗糙难看,受人笑话。王冕毫不气馁,不惧酷暑烈日不怕蚊虫叮咬,持之以恒地描画。最后越画越像,画中的荷叶儿半蜷着,舒展着,无所依恃的静默着,婉约秀媚,不蔓不枝,就像真的荷花一样,人皆夸赞,闻名遐迩。于是,有人慕名赶来求画,还有人推荐入朝为官。王冕洁身自好,不贪图功名势利,深居乡野,专心做画卖钱来孝敬母亲,颐养天年,流芳后世,代代颂扬。

《西洲曲》里有诗句: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夏日当空,玉蝉嘶鸣,提上小水桶,一路小跑到塘口,摘几片荷叶儿,折叠成一个帽子,扣在头上,遮挡烈日。顺着水塘而下,水洼片片,小荷尖尖。裤管随便扎几下,袖口捋至肩膀系牢,找个刚刺破水面的荷丫,一手牵住它以防弄不见了,一手顺茎滑到根,插进泥中,摸摸有无藕茎。如果探摸出果实累累,就以荷丫为圆心,挖泥筑起一圈泥墙,用手舀泼圈里的水出去,慢慢把藕周围的泥刨掉,将一节节藕放进桶中,拎到清水处洗干净。坐在塘岸的草丛上,双脚踏在漫水的石板上,随手拿起一根,张口一咬,脆中带甜,满口生津。再过一些时日,又能吃上莲蓬了。阳光下,远远地看到莲蓬如酒盅一般,绿莹莹地富有瓷器的质感。于是,裸着上身“咕咚”一下泅进水塘中,迫不及待地剥掉莲子绿色的外皮,将洁白如玉的莲米抛入口中,轻轻一咬,微微的薄脆,丝丝的清甜,就在口腔里荡漾弥漫开来,慢慢地浸进身心,整个人兀自清凉起来,夏日的炎热烦闷涤荡一空。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这是作家张晓风在《雨荷》中说的。世事纷繁,心生浮躁,我想,倘若每人植一枝心荷,眼中就有一塘荷花的风景。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当你凭一卷荷风,携一缕荷香,采一瓣心香,与荷对语,万物自化,纤尘不染,心心念念,人生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