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7日,贵州省安顺市一辆2路公交车发生坠湖事故,引起全民关注。经当地公安、消防、应急、交通、武警等部门第一时间组织开展联合搜救,共搜救出37人,其中20人当场死亡,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15人受伤,1人未受伤,令人痛心无比。事故发生后,交通运输部安委会随即印发《关于贵州安顺公交车坠入水库事件的警示通报》,其中一项指出“要督促公交企业密切关注驾驶员身体、心理健康状况,严禁心理不健康、身体不适应的驾驶员上岗从事营运,严禁客运车辆带病运行,加强公交车运行动态监控,及时提醒和纠正不安全驾驶行为。”
笔者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20余年,特从专业角度就加强公交和客运车辆驾驶人的心理健康管理与指导提出个人建议,不足之处,望指正。
一、存在的问题
公交车作为最常见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驾驶人属特种岗位,驾驶人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大多数乘客生命安全。以前为保障驾驶人安全,在公交车驾驶室周围安装安全围栏和监控装置,很大程度防范了驾驶人以外人员对其人身攻击,但无法控制驾驶员因自身问题,导致公交车发生事故。
从心理学角度上分析,影响人行为的是人格、心理、社会这三大主要方面,从而也是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对于所有公共交通的执业驾驶员来说,心身健康不可忽视。人格不完善或改变、心理不健康,社会关系的恶化,都可能使其做出极端的行为,危害民众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
(一)性格因素对驾驶员行为的影响
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类“怒路症”者,在驾驶车辆中如遇不遵守交通规则,容易出现险情的现象,会破口大骂当事人,这类人驾驶焦虑,呈现偏执型性格特征。其主要原因是性格的缺陷,在经历社会突发事件及生活不如意时,心理更容易受到创伤、受挫或改变,变得消极、悲观、易怒,易迁怒于人或社会。
(二)心理因素对驾驶员行为的影响
1、心身疾病对驾驶员的心理行为影响。驾驶员工作强度大,每天长时间固定一个姿势,从事多年公交驾驶员工作后,如工作之外不能加强锻炼和保健,可能会出现腰肌劳损、腰部疾病和疼痛等慢性躯体疾病。长期的躯体疼痛,让驾驶员上岗时有不舒适感,叠加迫于生计或其它现实原因无法变化工作岗位,会导致压抑、痛苦、易怒、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严重的会患上焦虑、疑病、抑郁等心理疾病。
2、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对驾驶员行为的影响。公交车驾驶员工作属于心理压力大的职业,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安全驾驶时时要保持高度警惕。在工作中如何对待各种性格的乘客,对驾驶员来说非常需要耐心、包容、平和等健康心态。如驾驶员心理不健康,遇到个别乘客文明素养不高,会增加驾驶员的心理负担。驾驶员如果不能定期做心理疏导和心理减压,容易出现极端想法导致极端行为。
(三)社会因素对驾驶员行为的影响
1、驾驶员家庭关系不和谐、离婚或遇亲人重病、意外死亡、以及社会事件等大的变故,存在严重的心理创伤和压力,也会出现心理危机。
2、公交驾驶员的工作性质有它的特殊性,工作时间长、空间相对狭窄,驾驶年限长,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不良情绪。
二、建议
各地、市、州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师人才数据库,成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公交车辆驾驶员进行心理健康管理与指导。(也适于其他客运车辆驾驶员、飞机机务人员、空乘人员、教师等)
(一)进行岗前心理咨询评估
对公交车辆驾驶员进行岗前心理测量、评估、了解,从人格、心理、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专业化的评估、了解,进行全面心理咨询评估和社会关系层面的了解。下列属于心理不健康、身体不适应的驾驶员严禁上岗从事营运。
1、有品行问题、人格不健全或有人格障碍的人员;
2、心理不健康的、情绪不稳定的人员;
3、家庭关系不良或社会关系恶劣的人员;
4、有躯体慢性疾病或躯体疼痛的人员随时可以出现心理压力或焦虑、抑郁等情绪的人员。
(二)定期对公交车驾驶员进行常规心理体检与心理健康课程培训
1、各地、市、州理健康指导中心每一季度给执业人员进行一次心理体检,进行人格、心理、社会三大主要方面的测量、评估与了解。若出现有明显变化或不稳定的人员,及时给予专业的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也可建议休假或离岗。
2、定期对执业人员进行心理健康课程培训。
3、对有躯体慢性疾病或躯体疼痛的人员开展每月一次心理咨询评估。
(三)对心理评估不达标的驾驶人予以转岗或退休
对于45岁到55岁的在公交车驾驶员岗位持续工作服务达20年至30年,建议每三个月对驾驶员家庭状态、父母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事朋友关系等社会有关系进行评估。驾驶人若出现职业倦怠或社会关系变故,心理上呈现紧张或不良的,且无法调整改变的,建议自愿申请退休或转岗。
(作者系随州民建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湖北明承社会心理服务有限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神经症短程系统疗法”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