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会场
俞正声主席主持双周协商座谈会
2013年10月22日,对于中国民主政治进程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全国政协召开首场双周协商座谈会。许多业内人士和政治学者认为,这是中共在十八大后积极推进协商民主的重要信号,对中国民主政治建构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用四个段落、573字对协商民主做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的新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全国政协责无旁贷。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提议和推动下,双周协商座谈会应运而生。
从“针锋相对”的讨论现场,到座谈会后的信息专报,再到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以及相关部委的及时反馈,双周协商座谈会以“务实与民主”的气质华丽亮相。目前已经举办了17次,议题涉及建筑产业化、汽车尾气治理、海外华文教育、司法体制改革、核电等各行业各领域,协商意见受到中央高度重视和社会各方广泛关注。如今,这个看起来规模并不大的座谈会,却撑起了政协工作的大舞台。
8月21日下午2时20分,全国政协委员吕建中早早地来到全国政协礼堂金厅。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所以显得既紧张又兴奋。之前,吕建中对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开法”早有耳闻:没有主席台,没有照本宣科,与会人员围坐在一张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发言不分主次,允许现场插话……
此次会议的议题是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问题。吕建中发现,与他一起参会的都是领域内“重量级人物”:有发改委领导、工程院院士、国企老总、经济带沿线省份和城市的领导、运输能源外交方面的专家等,“各个环节都到了。”
长期关注“经济带建设”的吕委员,为这次会议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因为他知道双周协商座谈会要的都是实打实的“干货”。
和往常一样,会议由俞正声主席主持。“整整3个小时。俞主席不时插话、询问、探讨,气氛热烈而坦诚。” 会后吕建中告诉记者会议开得很“过瘾”。
至今,像这样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已经召开了17次。以这种形式定期邀请各界别委员,特别是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座谈交流,听取意见和建议已成为十二届全国政协的工作常态。双周协商座谈会也因此成为一个沟通思想、增进共识、协调关系、凝心聚力的重要协商平台。
两周一次议政
“政协工作怎么干?”上任伊始,俞正声主席在第一次常委会上便提出这个问题。他首先想到的是改变“年委员、季常委、月主席”的现状,提出“能不能多开一点座谈会,以界别为基础,专题协商和对口协商相结合,采取座谈交流的形式,增加工作的频度,扩大委员参与度。”于是在俞正声主席的推动下,全国政协创立了双周协商座谈会。
其实,历史上曾出现过“双周座谈会”。1950年4月,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起召开双周座谈会,参加人民政协的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推举的代表及全国政协常委为主体参加。直至1966年7月共举行了114次,后因“文化大革命”中断。
时隔48载借用50年代毛主席等老一代革命家创立的形式和名称,十二届全国政协启动双周协商座谈会。
俞正声指出,“双周座谈会是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要总结好、利用好其中的宝贵经验,”而“双周协商座谈会是对双周座谈会的继承和创新。”
正如座谈会名字显示出的差别,历史上的“双周座谈会”旨在促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商议和交流,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和现实中的问题、困难,强调学习与沟通;而“双周协商座谈会”,则更加突出协商议政。每次会议都有明确的主题,参与者有备而来、有的放矢,绝不空谈。
2013年9月18日,全国政协第六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了《双周协商座谈会工作办法(试行)》意味着“双谈”这一形式的制度化与日常化。《办法》规定,双周协商座谈会一般每两个星期举行一次,安排在星期四下午,每年举行20次左右。
一个月后,第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政协礼堂召开。厉以宁、李毅中、陈锡文、刘遵义、贺强、郑跃文、方方、闫冰竹、张泓铭、赵海英、王娴、杨绍信等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畅所欲言,讲实话、道实情,充分发表意见。
“一般每次邀请20人左右参与交流,一年下来近400名委员参与,一届下来就是2000名委员参与,委员参与人数和座谈会召开的密度都不容小觑。”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孙怀山如是说。
而此前以全国政协名义举办的“专题协商会”10年来一共举行11次,平均每年1次。“双谈”的启动打破了政协委员专题协商不足的现状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协商次数也在近一年时间内激增。
“平均每个月开两次,紧扣时事热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很能解决实际问题。”参加过两次“双谈”的全国政协委员施杰认为,双周协商座谈会不仅加大了协商的密度,也增强了协商的力度。“中央政治局常委、政协一把手亲自上阵,对‘双谈’的重视可见一斑。”
如施杰委员所说,全国政协一把手需要亲自主持的会议多为政协的程序性会议,比如每年一次的全体会议,全会闭幕期间的常委会会议、主席会议等,最密集的情况下也只是一个月主持一次。而自从“双谈”制度建立后,俞正声主席每两周就要在政协礼堂中主持一场座谈。
而俞主席对“双谈”也格外看重。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驻会副主任陈惠丰透露,有一次俞主席在外地视察,由于视察时间与座谈会冲突,为了能够亲自参加座谈会,俞主席建议将会议改期,后来对座谈会会期进行了调整。在陈惠丰看来,俞正声亲自参加,确保了座谈会的规格和力度。
对此,李毅中常委深有同感“双周协商座谈会开辟了政协委员和中央高层交流的直接通道。每位委员都认真准备,发言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确保协商效果,每次双周座谈会都会邀请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听取意见。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民政部、住建部、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已经成为“双谈”上的“常客”。
“有国家部委领导参加,无形当中就加大了协商的力度促进了协商成果的转换。”张震宇委员说。
“应该说,双周协商座谈会是全国政协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要求很好的落实。”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常荣军说。
小切口大视野
“十年了,华文教育议题终于进入国家领导层视野。” 4月17日,会议结束时已是华灯初上,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赵阳激动地说,华文教育议题列入“双谈”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将大大提振海外侨胞发展华文教育的信心。
这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从小入手”,在诸多议题中,将华文教育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加强华文学校、孔子学院、文化中心及国际学校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等议题受到与会人员的关注,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用“小切口,大视野”来形容他的历史研究思路。而这六个字也恰恰是双周协商座谈会选题的原则。比如座谈将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作为增强国民身体素质的落脚点,将发展特高压输电作为优化电力布局的切入口,这些议题虽然切口很小,但意义深远、内涵丰富。
“题目小一点,讨论的问题集中一点。”在“双谈”的选题上,俞正声主席多次强调。他希望善于从关系全局的小问题入手,选准一个切入点,真正把它研究透,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切实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的确,在选题方面,全国政协下足了功夫,虽然是“小切口”,但要突出“大视野”。“要研究党和国家的重大关健性课题、存在争议的问题、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战略课题。”参与过几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组织和筹备工作的全国政协文史委驻会副主任陈惠丰说,“双谈”的一部分议题来自于年度协商计划。
而制定年度协商计划也是本届政协的一个创新。2013年起,全国政协制定和实施了年度协商计划。协商题目由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政协各专门委员会推荐。最终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定通过。
今年双周协商座谈会20个议题中,15个议题来源于年度协商计划,另外5个议题为机动议题,或根据中央所需协商问题酌情安排,或由主席亲自命题。
记者看到,在2014年双周协商座谈会安排表上,记录了今年的20个议题:化解产能过剩、发展特高压输电优化电力布局、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优化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环境、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村落保护……据全国政协秘书局局长杨小波介绍,将在今年10月和11月份进行讨论的两个议题,就是由俞正声亲自命题。
记者对“双谈”以来已经讨论和即将讨论的25个议题进行梳理,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议题以社会问题居多,达10个;经济问题居次,为8个;生态问题的3个;法律和文化议题分别为2个。
今年1月举行的以“核电和清洁能源发展”为主题的“双谈”倍受关注。会上中科院院士何祚庥与张国宝等委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辩论。“挺核派”、“反核派”各执一词,辩论得面红耳赤,以至于会议主持人俞正声不得不笑着维持起现场秩序:“我们只是交锋,不争吵。”近三小时的会议最终达成共识:长远看,中国要发展核电,但必须稳妥推进,安全是第一考量。“安全”成为两派的最大公约数。
其实,这样的场面在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并不鲜见,委员们经常会因观点不同而争论起来。
当前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深水区,许多重大改革举措都会触及到部分人的利益,“政协的作用就是充分反映社情民意,通过协商平台,让各种意见建议交流、碰撞,不同利益群体才会最终达成共识,以最终推动改革的进程发展。”中央编译局政党研究中心主任季正聚说。
而对《安全生产法》修订的协商,则是一个很大突破,这是全国政协第一次将法律修订作为协商座谈的议题。今年1月,国务院第三十六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安全生产法修正案(草案)》。为配合这一法案,根据中央主要领导点题,被视为政协协商的一个重要内容。3月20日的“双谈”上,与会委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提出建议。近日消息,很多建议被吸收进正在修订的《安全生产法》。
“这种将协商于决策之前,更好地实现了人民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宗旨,有利于党和国家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全国政协委员卞晋平认为,双周协商座谈会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将协商纳入决策程序的问题。
超级智库发声
4月3日,中国体育界两位明星人物姚明、刘翔同时出现在了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舞台上,当天讨论的议题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增强国民身体素质”。
“对于全面健身这个话题来说,他们比较有发言权。”常荣军告诉记者,姚明、刘翔本身是运动员,有大量的、丰富的经验,同时作为全国政协体育界委员,他们通过专题调研、考察、提案、大会发言等形式,一直在积极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双周协商座谈会每次邀请约20人参加,一般都是相关领域和行业有代表性的委员,可根据议题需要,再邀请2-3位本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外的专家学者。在全民健身“双谈”上,除了姚明、刘翔等十几位委员外,首都体育学院教授霍建新、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华以刚则是以专家身份参加的这个座谈会。
开好座谈会,选题是基础,选人是关键。全国政协是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才的汇聚地,如何从众多的委员中挑选出最合适的人选,则是门大学问。
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白煜章看来,选对人要掌握很多“门道”:“要对委员的专长、职业背景、研究领域、提案和大会发言的关注方向等情况烂熟于心。”
比如,“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座谈会,邀请了厉以宁、李毅中、陈锡文等经济研究方面的专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座谈会,邀请了程津培、马大龙、王光谦、齐让等科技领域的专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座谈会,邀请了张基尧、王光谦、胡四一等水利工程方面的专家、“建筑产业化”座谈会,邀请了赖明、仇保兴、茅永红等建筑行业的委员;“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座谈会,邀请了李彦宏、马云等互联网信息技术领域的委员和专家……
“还要围绕议题把利益相关方或正反方全部请到,这样才不会有失偏颇,呈现出公正客观的观点。” 白煜章说。
不久前举行的“发展特高压输电,优化电力布局”双周协商座谈会就是一例。对于是否该发展特高压,社会上存在两种声音。座谈会邀请了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舒印彪、南方电网总经理钟俊等支持发展特高压的委员,也邀请了曾德文、蒙定中、王仲鸿、丁道齐等对特高压持保留态度的业界专家。两方在会上各抒己见,对特高压输电建设的经济技术问题提出了不同见解。最后,会议建议国家能源局会后就交流特高压安全性问题组织集体研究、科学论证。
“听双周协商座谈会,犹如走进知识大讲堂。来自方方面面的顶尖专家集聚一堂。”一位媒体记者表示。
在“选人”问题上,座谈会还突出了统战色彩和界别特色。参会人员中,民主党派委员占七成,中共委员占三成,让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能有更多的机会参政议政。界别特色也是政协独一无二的优势,在双周协商座谈会中得以发挥。“维护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以工会界别为主的协商。“各界别委员就所关心和熟悉的领域,代表本界别所联系的群众,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有利于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更好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增强决策科学化水平。”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豪体会颇深。
“政协可称为一种‘超级智库’,因为在平台和制度上的保障,与普通智库相比,它的范围更广,层次更高。”施杰委员认为,政协的作用一旦激发,不可小觑。
打有准备之仗
7月2 4日,以“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为议题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一结束,就迎来分会场的一片掌声。大家感到这次座谈会议题重大,准备充分,兼顾各方,重点突出,发言质量普遍较高。
一场座谈会,3个小时,内容丰富,节奏紧凑。先由部委领导介绍情况,然后是委员预约发言8分钟,即席发言5分钟。没有穿靴戴帽,没有空话套话,直奔主题,讲问题、谈看法、说建议。
用好5-8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考量的是委员们的履职功底和前期的周密准备。而深入扎实的调研是开好座谈会的重要一环。
春节刚过,周继昌委员就参加了全国政协社法委组织的关于“安全生产与《安全生产法》修订”的调研。周委员深知这次调研的重要性,它与将在一个月后召开的“安全生产法修订”双周协商座谈会紧密相关。能否提出有分量、有价值的建议,此行至关重要。
调研的目的地是山西。这里是产煤大省,安全事故频发。周继昌和调研组成员一路南下,走厂矿,访民情,会同山西省安监局、煤炭厅、发改委等十一个部门,就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修改好《安全生产法》深入交流,最终形成一份详尽的调研报告。
就在周继昌等委员深入基层的同时,全国政协其他专门委员会为各自将要承办的双周协商座谈会,所开展的调研工作也在全面铺开。
——提案委员会就建筑产业化组织委员建言献策;
——经济委员会围绕宏观经济形势召集委员进行研讨;
——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连续两届组织委员关注南水北调问题;
——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围绕全民健身展开调研;
——民族宗教委员会组织委员对民族地区就业问题出谋划策;
——港澳台侨委员的委员们长期关注海外华文教育问题;
——外事委员会围绕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组织了赴浙江、陕西、新疆的系列调研;
——文史委员会召集委员就传统村落保护赴安徽等地调研;
……
专委会的调研和议政与双周协商座谈会的议题直接挂钩,将日常性工作与专题协商相结合,为委员履职提供平台已经成为全国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开展工作的共识。
除了做扎实的调研,繁琐的案头工作也是开好座谈会的保障。
7月4日,周末,已过下班时间,全国政协专委楼三层的几间办公室依然亮着灯,社法委的同事们仍在工作。再过20天,以“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就要召开,他们正在为办好这场座谈会忙碌着……
“李委员,每位发言人只有5分钟的时间,在5分钟内要把问题讲实讲透,就不能面面俱到。建议您详细谈一下第二部分。”一位工作人员正在与委员沟通发言提纲。
另外几位工作人员在分发与民政部一起编撰的五大本参考资料。
“当委员发言角度相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思路调整,以确保三个小时的会议中无雷同发言,全面地反映各方情况和问题,释放更多有价值的建议。”社法委巡视员谢楚芝说,开好这个座谈会还要做到两个“兼顾”:一是兼顾社会组织的各种类型与影响发展的重点问题;二是兼顾现场效果与建言献策的深度。“这样既营造了协商氛围,又突出重点内容,为会后的成果转化和工作落实提供抓手。”
周密的准备带来良好的效果。参加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委员们发言立意准、语言精、建议实,被部委的同志所认同。商务部副部长李金早不无感慨地说,“早就听说政协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开得很好,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委员和专家学者的发言水平高,问题找得准。他们提出的建议给了我很多启发。”
贵在成果转化
从“针锋相对”的讨论现场,到座谈会后意见建议的报送,再到中央领导的批示,以及相关部委的反馈,双周协商座谈会严格按照工作流程,确保了协商成果的落实和转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谈到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时,提到要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6 0 0万辆。” 秦大河常委长期关注大气污染问题,他对这个数字十分敏感。“正是因为政协的一份报告,这个数字是由原来的3 0 0万辆提升至6 0 0万辆的。”
去年12月双周协商座谈会讨论汽车尾气问题后,形成了相关报告给中央。后来李克强总理连里面的数据都给记下来了一一仅占汽车保有量13.4%的黄标车,却排放了81.9%的细颗粒物。因此就有了总理报告中“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6 0 0万辆”的目标。
同样,对“推进建筑产业化势在必行”的双周协商座谈会成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作出批示,要求住建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研究,积极稳妥推进建筑产业化。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高度重视,要求工信部在推进建筑产业化中要发挥积极作用。
而“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座谈会的次日,民政部李立国部长就立即召集相关司局,按照俞正声主席关于界定好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要求,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改革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
委员们的意见建议之所以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有的还直接反映在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上,这些得益于全国政协注重建言成果的转化,及时上报信息的行动。
每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结束后3天内,政协会将各方意见会形成一个信息专报,递交相关决策部门。每一份信息专报都会很快得到反馈。
一份来自全国政协办公厅信息局的数据显示,截至第16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全国政协已经报送了16份信息专报至中央有关部门,目前累计批示33次,最多的信息专报得到10次批示,最少的专报也有1次批示。
“其实,在双周协商座谈会确立之初,并不是所有中央领导都能看到双周协商的成果。”全国政协信息局谷斌局长介绍,起初座谈会结束后整理出来的协商成果,仅以政协信息专报的形式,报送几个相关的中央领导,一般情况下不报送国家部委。后来,大家认为,双周协商座谈会已经成为全国政协的一个特色活动,其意义已超越了会议本身。经全国政协研究决定,将协商成果以普刊的形式,报送给中央领导和国家相关部委。自2014年3月开始,中央领导及国家相关部委都可以看到和了解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成果,这是推进协商成果转化落实的一大进步。
正如俞主席所说,“座谈会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平台,给决策和规划提供智慧和意见。”从这个角度来评价,政协已经做到了。
搅动一池春水
规模不大的双周协商座谈会,盘活了整个政协工作,搅动了协商民主这池春水。
协商密度大了,委员热情高了、履职劲头足了,是所有参与座谈会委员的共同感受。
王滨委员表示,“坐在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圆桌前,我既轻松又紧张。轻松是因为,大家都不拿稿子,自由发言。但是又很紧张,在会议上要发表的观点要站得住脚,如果发表的观点没有依据,马上就会有人反驳你。这种氛围也督促着我加倍尽职尽责地履行职能。”
“参加过这样的会议,就能亲身感受到协商民主在我国政治制度中的充分体现。委员们站在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作出判断。这是新一届政协在推动协商民主建设上的重要成果。”王计委员对自己肩负的责任深感自豪。
张震宇委员认为,“这种座谈会的形式能够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优势,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会议很早就通知到个人,大家都准备充分,会上对意见进行沟通和研究,短时间内以‘直通车’形式上报,效率非常高。”
和委员履职积极性一起被调动起来的还有党派议政作用的发挥。《全国政协2014年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安排》显示,八个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分别参与其中。民革中央参与“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批权、检察权”、民盟中央参与“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环境优化”、民建中央参与“核能和清洁能源发展”、民进中央参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问题”、农工党中央参与“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建设”、致公党中央参与“破解海外华文教育的瓶颈问题”、九三中央参与“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台盟中央参与“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全国工商联参与“大力支持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双周协商座谈会……
“从前期组织到会议座谈,协商民主贯穿全程,保障了民主党派的有序参与,为党派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提供了有力支撑。”赖明委员由衷地说。
双周协商座谈会还贯通了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使政协四种重要协商形式集中在一个平台。对此,卞晋平委员深有感触:比如,每次双周协商座谈会都有相应的主题,可以说是专题协商。每次都邀请相关部门,部委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委员发表意见,面对面地互动交流,可以说是对口协商。再比如以 “维护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为题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就是以工会界别为主的协商。“建筑产业化”双周协商座谈会的起源是九三中央的一个提案,提案人和建设部等相关承办单位的负责同志都来了,也是一种提案办理协商。
与此同时,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成功经验,给地方政协推进协商民主工作,搭建履职平台很大启迪。从去年年底开始,各地也在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召开双周或双月协商座谈会,继承并创新这一形式。天津市就是一例。
今年初,天津市政协党组就研究制定了年度协商工作计划并报市委研究同意,将全年的专题协商常委会议从2次增加到4次,并建立了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明确了全年20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时间、内容和承办部门,从而初步形成了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机制和程序。
一些地市也积极开展了协商活动,堪称典型的是北京市海淀区政协。他们已将“双周协商”这种形式用制度固化了下来。“决定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并非盲目跟风,而是整个海淀区政协领导班子深入分析协商民主发展趋势、任务和要求,充分听取委员建议,深思熟虑的结果。”海淀区政协主席彭兴业接受采访时表示,“双谈”给平时缺少履职平台的委员提供了一个平台,充分体现协商的“广”度。
目前,全国还有大连、石家庄、青岛、株洲等地政协试行了“双月协商”制度,扬州、酒泉等地则为委员提供了“季度协商”座谈的履职平台。
毫无疑问,作为一种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双谈”已在全国政协系统生根发芽,必将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