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交流园地

恩施民建“两学一跟” 追寻“绝壁天河”精神

信息来源:康银蔓   发布时间:2017-08-04   浏览次数:955

悬崖绝壁上,一道蜿蜒的长龙横卧山腰,仿佛青山腰间一道美丽的褶皱。

201781日,民建恩施州委带领骨干会员近30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纪念之日,从恩施赶赴巴东,开展“两学一跟”学习教育活动,追寻“绝壁天河”精神。

从水布垭三里城,学员们徒步前行,走过一小段山路,就来到了“绝壁天河”。说是“天河”,其实是一条宽约2米多的人工水渠。

现年73岁,曾参与当年“绝壁天河”建设、现为“天河”的守护者的谭祖顺老人为大家现场教学,讲述“绝壁天河”建设的历程。

这条人工开凿的灌渠原名水流坪灌渠,位于恩施州巴东县清太坪镇至宜昌市长阳县之间,于1966年开始勘测,1967年动工,发动了数万名民工,历经11年建设而成。水渠紧贴峭壁,依山就势,蜿蜒28公里。当年建成后,就解决了巴东、长阳四个公社,13个大队,102个生产队的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难题。目前,这条绝壁天河仍清流涓涓,水流不息,滋养着沿线的百姓。

当时条件简陋,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勘测时是由对面山上的人用红旗指挥方向来勘定的线路。建设时,悬崖段无处落脚,建设者们用坚硬的栗树做成能容纳两三人的笼子,用绳索从山顶上缓慢放至绝壁的指定高度,由一两人握住近10米长的钢钎,在绝壁上固定好位置,另外的人抡起铁锤,在绝壁上开凿炮眼,一天只能打一尺,先凿成一个个平台,再靠里开凿水渠,工程进展相当缓慢。11年的艰苦卓绝的坚守,14条鲜活的生命的牺牲,才换来了这条福泽子孙的“天河”。

沿路可见每隔一段便有隧道或者拱档,谭祖顺老人介绍说,第一个隧道是因为沿崖水渠放水试验时崩塌后,才去外地专门学习经验后,用钢钎和小炮一点一点开凿出来的,后来技术越来越成熟,下游的隧道就多了。拱档是为了预防土山或者山沟经雨水冲刷后垮塌土石堵塞渠道而修建的,足见当时建设者们的智慧。每个生产队还有一道水闸,可以向山下放水。在上游水量充沛时,水布垭南潭河电站还通过这条灌渠引水发电。

峡谷对面的山腰修建了一个水厂,水源就是灌渠。引水管道总长2295米,从灌渠通向峡谷底部,再从对面回升到山腰水厂,是恩施州最大的倒虹吸供水工程。从此,四五千集镇居民从此用上了清澈的自来水。

硝洞岩因硝洞而得名,是最险恶的工程段,当时工人们在硝洞熬制硝药,用来配置放炮所需的火药,吃饭、睡觉也都在洞内。洞内的土灶已近乎损毁,但仍清晰可见当年建设者们在此工作生活的痕迹。硝洞左临时指挥所的土墙上,还留存当时的标语:“为革命修水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硝洞到水渠施工处十分陡峭,上下都很危险,洞内无水,饮水由3个人从山下背,缺衣少食,工人们从自家带点红薯、土豆,甚至上山挖野菜草根勉强充饥。洞内岩壁上放置了入党誓词,据谭老介绍,很多来参观学习的中共党员在此重温誓词。

在被青苔遮掩的硝洞岩旁的隧道口,左右两边各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字迹经历数十年风吹雨打已经模糊不堪,谭祖顺老人介绍说,左边石碑上刻的是毛主席语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右边石碑刻着踏云顶天修水渠,悬岩绝壁炼红心。读来震撼人心,豪情万丈。

绝壁天河这条深山里的亮丽风景线已经渐具名气,很多人慕名前来参观学习。政府现已投资建成了从白果树坪上山的游步道,启动了沿渠道路和安全防护栏的修建工程。工人们用骡子和汽车轮胎内胎制成的筏子运送水泥砂石,但仍和以前一样,吃住在山间、洞内,传承者当年建设者们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古银杏树下、锦鸡水边,民建恩施州会员们继续听老人介绍了水渠修成后沿岸百姓欢庆的情景,长阳百姓还特地送电影、送粮食感谢清太坪建设者们的送水之恩。

从三里城到白果树坪,只是“绝壁天河”中的一段,会员们步行2个多小时,没有一个喊累叫苦,都为谭老讲述的故事和“绝壁天河”建设者们的精神而震撼和感动。

在谭祖顺家中,民建会员们就今天的现场教学后的感受开展了交流讨论。共同表示,这次现场教育很有意义,大家一定要学习先辈们们战天斗地、造福子孙的淳朴情怀,学习他们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顽强意志,学习他们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优良品格,立足本职,双岗建功,履职尽责,展现民建作为参政党的责任和担当,为恩施的经济社会发展尽力而为。

不息的清流,伟岸的青山,将永远铭记为“绝壁天河”而艰苦奋斗、流血牺牲的勇士们。这一种伟大的精神,也将永远流淌在人们的心中,久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