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政议政 建言献策

加强我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3-05-15   浏览次数:3369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各类社会问题大量出现的发展阶段,这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不及时有效地解决,就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如何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目前湖北省具有社会工作性质的事业单位达到6281 个,民间组织达到1919 , 社会服务领域职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 即社会工作人员) 达到27.14 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0.76%, 占常住人口的0.48%。我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呈现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社会工作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和地区分布不平衡等特点。

一、湖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认识。我国的社会工作是行政性、半专业化社会工作。与此相关的助人系统是由民间依据差序格局原则和由政府依据身份隶属原则实施的助人和互济体系。目前社会工作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专业社工缺乏,政社不分的格局并未根本改变。

2、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不适应岗位需求。一是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专业队伍尚未形成。湖北省现有的社会工作人员中具有专业教育背景的寥寥无几,在岗的社工大部分为非专业或者半专业的人员,在岗后的学习培训渠道不通达,导致社会服务项目的专业品质难以得到保证。二是社工人才职业化程度偏低,老龄化现象严重,不适应社会管理与服务的要求。

3、社会工作人才开发保障激励机制与社会工作发展要求不配套。一是薪酬待遇较低,湖北的社会工作岗位以社区专职工作者为例,其生活补贴大部分保持在湖北省最低工资标准水平。二是政府财政投入极其有限,缺乏对社工人才必要的激励机制。现有的激励形式主要倾向于名誉激励以及政治上的荣誉激励,而缺乏物质激励。另外,激励的主体主要倾向于具有重大贡献的杰出社工人才,很少顾及起支撑链条作用的基础性一线社工人才,阻碍了激励效能的整体扩散,达不到整体激励的目的。三是留给社会工作人才创业平台有限、发展空间狭小,影响了人才队伍的成长壮大。现在运行的社工服务社模式,其社工一年一聘,社工缺乏职业的稳定和安全感。

4、体制性障碍突出。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创新社会福利、行政管理、教育、财政投入、就业和人事管理等一系列体制,我省在社会工作配套制度和政策方面相对欠缺和落后。

二、湖北省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两级管理模式

行政管理上, 在民政局机关增设职业社会工作处, 负责对全省社会工作者及社会工作机构的行政管理。其具体职责包括: 指导职业社会工作机构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负责指导职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工作, 代表政府委托职业社会工作机构开展各项服务; 负责拟定本省职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规划、政策、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负责拟定本省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标准、职业资格制度建设, 指导、协调和监督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等等。也就是说, 政府不直接办服务, 但是要通过登记、年检、经费资助、税收减免、实施管理服务标准等方式来管理民办社工机构,包括发展行业性社团组织( 社会工作协会) 来管理。行业管理上, 成立开发区社会工作者协会, 实现管理、协调、培训、指导实务等人才建设的目标。在行业自律方面, 社会工作者协会, 发挥行业协会管理、监督、服务的功能。社会工作者协会受政府有关部门的委托, 承担办理社工注册事宜, 并为广大的注册社工提供各种专业化的服务。以协会为抓手, 组织社工开展继续教育及培训、专业交流和学习, 不断更新从业人员技能知识, 提高其专业水平。

2、深化社区建设, 发展专业社工

社区建设是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突破口。在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的过程中, 把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和培育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作为突破口, 建立社区、社团、社工三社互动的机制。即社区是开展工作的平台, 社团是提供服务的载体, 社工是实施服务的主体, 社区、社团、社工三者是相互配合、密不可分的整体。开展在一个社区, 建立一个综合性社团, 设置一个专业社工岗位, 注册一批义工的试点工作。在社区的平台上, 构建社会工作的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多元化的社工服务。把各项专业社会工作融入到社区工作之中, 满足社区居民高层次的专业需求。发挥社区内各服务机构( 社团、民办非企业机构) 的作用, 允许各类服务机构利用社区的硬件设施, 并真正按照社会工作的要求来重新定位、配备专业人员, 改变运作机制, 提高工作手法, 这样就能够根据社区居民需求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专业性服务, 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服务职能。

3、培育试点机构, 探索运行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使民间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成为开展直接社会服务的主体。应大力培育民间公益组织, 由民间组织去解决和处理社会矛盾, 更灵活、更方便、效果更好, 而且也避免了政府包揽过多和不超脱的问题。另外民间社工机构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 还为新毕业社工学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成为吸纳专业社工、培育专业社工的主要场所。积极探索培育社会工作专业机构, 开发社会工作职业岗位, 尝试在教育、民政、卫生、企业领域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以解决特殊群体在社区服务中无法满足的需求。可以利用湖北省优越的高校人才资源和专业优势, 积极开展校社结合社会工作学生进社区活动, 建立和完善切合居民需要的社会服务机构。如成立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企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社区建设服务中心。或在1 家医院、1 所学校、1 个社区、1 个企业, 分别建立了社会工作服务站。将现有的服务社由事业单位改为公有民营”, 积极进行非营利机构的培育的试点工作, 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运行机制。政府购买服务就是将社会福利服务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委托民间非营利机构, 由它们来提供社会福利服务。政府与专业服务机构签订《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对开展项目内容、工作方式、绩效评估、资金支持等方面达成一致, 由政府提供专项资金, 由服务机构组织实施。

4、人才培育“双轨制”

在人才培育环节采取专业培养和在职培训并进的双轨制培养模式,扩大人才规模,提升专业化水平。第一,树立培养社工人才两手抓的教育+培训模式。培养社工人才主要有两个渠道:存量提升和加强高等教育培养。从存量提升来看,湖北省省目前从事社工的人员很多都是非专业出身,大多是理论水平较低,实际经验较丰富,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发展和大众的需要,因此,要重视对这部分社工的在职培训。从培训方案、经费投入、教材选定、时间保证等方面下足功夫,力求实效。在进行培训过程中,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考试提升这些人员的专业水平,使他们掌握社会工作知识、技能,加快向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转化。增强培训的计划性、系统性、针对性、目的性,同时要改进培训手段,增加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内容。形式上要灵活多样,进修、间隙、短训、函授相结合,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高非科班出身的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化水平。二是加强专业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尽快建设符合省情的社工人才培养体系。现在全省的高等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工会、青年、妇女团体中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专门人才。在专业教育阶段,首先要明确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规模与结构,加强学科建设,完善学位体系,充实师资力量,根据社会工作需求相应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社会工作领域急需的专门人才。目前湖北省社工人才的本科体制教育比较普及,硕士教育刚刚起步,规模较小,博士学位教育还没开始,根据省情借鉴发达地区经验,我们正在探索一条在本科与大专阶段大量培养具有多方面能力和知识的社会工作实务人才,在研究生及更高层次培养高级的专业研究人才的具有湖北特色的社工人才培养之路。第二,树立专才通才培养并举,以通才为主的培养理念。社会工作教育应该遵循当前湖北省社会的发展规律。当前湖北省社会工作所面临的情况就是普遍性的国民生存保障问题、让全体居民普遍受益的社会服务问题、社会福利社会化运作的行政管理问题等,其对社会工作人才的要求就是能开展普遍化的社会事务服务与管理。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框架,指出要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指出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方向就是发展以专业为基础、以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取向的社会工作。因此社会需要的是大量兼有服务才能和管理才能,能将政府的福利政策、社会事务管理政策转化为具体落实方案的务实型人才,就是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要回应这种人才需求,就要采取专才与通才培养并举以通才为主的培养模式。这种通才教育模式必须设置比较全面和广泛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对各种工作方法进行整合的能力、宏观层面的分析能力和微观层面的操作能力,还要对我国的社会政策体系有足够的了解,同时要对社会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有清楚的了解,采用单一知识结构的专才培养模式,将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社工人才多样性的要求。因此,湖北省应借发达地区经验重建自己的社会工作人才教育模式:在本科和文凭阶段进行通才教育,让这一层次的社工人才成为社会需要的多面手;在研究生以上阶段进行专才教育,形成研究型、探究性的专家型人才。运用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我省社会工作领域人才短缺与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落后的问题。

5、“双轮”激励方式

运用提高待遇和完善机制的双轮激励方式,发展壮大社工群体队伍

第一,提高待遇和地位。加大对社工队伍建设的财政投入,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薪酬问题关系到社工人才对工作的尊重、热爱与荣誉感。只有在基本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社工才能安心工作。建立健全的职业资格制度,合理规划优秀的社工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通过一定的准入门槛限制与界定,使社会对社会工作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与认同,有利于激发社工人才的执业能力进步与职业生涯的发展。

第二,完善考核评价激励制度。把社工人才的考核评价机制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社工人才工作规划和政策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达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第三,完善法制建设。2011 4 月,中央 19 个部委和群团组织联合发布了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1—2020 年)》,规划提出要加强相关法制建设,推动社会工作立法,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管理条例。我们期待,国家相关立法早日出台,地方配套出台实施细则。社会工作人才立法,可以完善社工人才保障机制研究,激发社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