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交流园地

书到用时方恨少

信息来源:田昌富   发布时间:2016-05-23   浏览次数:19063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似乎很好懂,但是真正要明白其中的生活与人生哲理,并非那么容易。书:知识。 到:等到。 用:需要,有所用。 时:时候。 方:才。 恨:悔恨,后悔。少:只懂那一点点。整句翻译:知识等到需要的时候,才后悔只懂得一点点。这句话的出处是《警世贤文》之勤奋篇,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有田不耕仓禀虚 、有书不读子孙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少壮不经勤学苦 老来方悔读书迟、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因经过始知难、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智慧源于勤奋 、伟大出自平凡、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欲求生富贵、 须下死功夫,等等。

首先,我们来简单鉴赏一下这句话的意义。“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林鸿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关系说得明白。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云:“知之非艰,行之唯艰。……且夫知也者,因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说“知”“行”的关系,“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常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深切感受与体会。其一,用时无书。当我们提笔为文时,当我们在现实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当我们独挡一面工作时,我们才真切地体会到,我们的知识太少太少,悔恨当初为什么不多读些书,多学些技能。用时无书,只好再去求于书,求于人,求于网,我们面对现实和工作,就像是没有煮好的夹生饭一样,要补火,要补习。用时无书始知痴,用时无书始知愚,用时无书始知卑微,用时无书始知后悔。其二,用时书少。我们在纷繁的大千世界和瞬息万变的现实中,总感到知识少,知识旧,知识浅。有时候只能被动的应付,有时候只好主动的学习,总想补足短板,填补不足。我们去读夜大职大,读在职研究生,读各类课程班,说实在的,也不是真为了弄张文凭撑面子,主要还是为了补足知识营养。其三,用时书没用。我们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读了几十年的书,有的还读了研究生,拿了硕士博士学位,但一回到实际中来,发现有很多东西,有很多书,是无用的或是用不上的,我们的时光与大脑,就像成了一个大杂库一样,当我们需要时,却找不出有用的东西,这给我们很大的打击与伤害,真的,读了几十年的书,发现可用的非常的少甚至无书可用,这难道是我们读书人的错吗?其四,用时无可靠之书。真正属于杀手锏、敲门砖的书少之又少,表现出来的是没本事,没技能,没特长,难怪古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于是,我们就产生很多的懊恼与悔恨。懊悔之一,没抓紧时间多读书。在实践中,我们要用书的时候,才发现大脑空空,肚内空空,心中空空,有一种饥饿感与恐慌感,年轻时或在学校时,那么多好时光都浪费了,想起来,心中隐隐地疼;懊悔之二,没有多读有用的书,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被好多诱惑导引,什么武打、情爱、玄疑、科幻、魔幻、鬼神、怪异之书籍之影视之网络,把我们弄得迷糊不清,我们就像一棵幼苗,在各种污染与怪象中成长,我们总是把课外的东西当成主要的,把课内的东西当成次要的,考试时死记硬背,夹带作假,应付了事,没读有用之书,有用之书没认真读,悔之晚矣!懊悔之三,没有认真地读书。我们在学校读书时,总认为有的是时间,看到书厌倦,厌烦,不求甚解,六十分万岁,当我们接触实际用书时,才发现,原来所读之书中都有,可是,都似是而非,都似懂非懂,都似乎只有那么一点儿印象。书是读了,但都忘了,考试都经过了,但都没成为真正的技能和本事,以至于两手空空,茫然不知所措。

书到用时方恨少,除了上述几种情况之外,还有这样的情形,即使我们读了很多书,也读了不少有用之书,而且也学到了专业技能,掌握了专业基础,但到用书时,也还是觉得远远不够用。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社会在发展,知识在爆炸,古时读几年的书可用一辈子;五六十年代读十几年的书,可用几十年;七八十年代,读十几年的书,只能用十几年,二十世纪,网络时代,知识更新快,读几十年的书,也许只能用几年。二是现实的多元化与世界的偏平化,让我们所学的知识跟不上社会与现实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所学所知总感到少,不够用。我本人就有这样的体会,我有藏书数千册,这些书都读过,但到用时,比如做课题、写调研报告、起草政策文案、搞文学创作等,总感到不够用,想引用一句唐诗宋词吗?能背出来的还真不多;想引用经典名句及典故精华吗?信手拈来的少之又少;想以史为例吗,只好去求助于资料或网络。有时候我想,如果让我不写讲稿而去进行真正的演讲,那怕是半小时都很难,因为书到用时就觉少,就恨少,我面对满屋的书,满架的书,想起一句名言,愧对满架书。因为,书还是那些书,我还是我,真正被我所用之书,少矣。

于是,我们就得想办法解决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问题。我的做法是这样,一是尽可能多用点时间来读书。先读些急用的书,再读些与工作有关的书,如果有闲暇,也读些休闲书,我把这种办法称为“补钙”、“充电”、“营养”。每天有多余的时间,就用来读点书,每个周必须读一到两本书,并写点读书体会,这样,一年下来,就可以读上百部书,开卷有益,且不说一部书是一个世界,就算一部书是一个朋友,我也交了上百个朋友。二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读书与现实结合,读书与工作结合,读书与问题结合,读书与修养结合,读书与创作结合,读书与精神家园结合,读书与人生结合,读书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读书与社会结合。读书成了我生活的重要部分,一日不读书,真的是食之无味,饮之不甘,休之无趣,眠之不安。一日不读书难受,三日不读书可憎,一周不读书难过,一月不读书羞愧,一年不读书,白活。我是这样想的,因此,读书是我的生活内容,生命组成。三是以智取书,以道取书。多读好书,好书多读,对一些低级趣味或情调不高的书,不读不取,让自己的精神家园吸取好的营养。四是读书不能成为书呆子,不能一成不变,不能成为书奴。既然读书是交友,我想起了费孝通先生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的意思是,各人有其长处与美好,我们应当认同与赞美人的美好与长处,美好之处相互联系,相互认同,融通互补,天下就会更为美好。读书也是这样,取万卷之长为己用,吸万卷之识为己长,且不快哉!美哉!

书到用时方恨少,人生不厌读书多;读书其在交友,世人何必犹蹉跎waste time  idle away!

 

(作者系民建湖北省委会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