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交流园地

此心安处是吾乡——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四十周年随笔

信息来源:张伟   发布时间:2023-09-18   浏览次数:1261

2023年8月19日,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恩施(古称施州)隆重庆祝自己的四十华诞,而我将在11月迎来在此栖居的十年整。都说在一座城池停留三年以上,便“此心安处是吾乡”了。宋名相寇准曾任巴东县令三载,书写劝农稼穑的传奇故事;清文士顾彩寄情鹤峰山水有年,留下名剧《桃花扇》容美首演的佳话。

与恩施结缘在十年前。受省委组织部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选派,我挂职担任恩施市科技副市长(全省第11批)。此前仅知恩施“藏在深山人未识”,深入后遂感“武陵处处是桃源”。当时全市力推三张名片:以恩施大峡谷为代表的山水自然奇观、以恩施玉露茶为代表的道地特色物产、以恩施女儿会为代表的土家风情文化。而现在,“世界硒都”“华中药库”“恩施硒土豆”等一张张产业新名片烨烨生辉。

挂职干部是一座“桥”。我所在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智力资源宝库。2014年杨灿明校长亲自率团到恩施,推动签订系列合作协议,校地先后共建有关基层治理、金融、法律、教育、文化等多个产学研基地;赵曼、朱新蓉、张志宏、陈池波、胡德才、麻昌华等多名专家教授前往恩施提供智力支援;当时闻名全国的“律师进村”法律便民服务便是由法学院专家领衔担纲;金融学院朱新蓉团队后来还为恩施市编制了“十三五”金融规划。

曾经的记者经历助推更好宣传恩施。我有幸先后陪同新华社湖北分社老领导梁湘斌、唐卫彬、惠小勇、方政军等深入各县市调查研究,一起见证作为全域贫困地区恩施的沧桑巨变;与新华社高级记者方政军合写的《鄂西恩施市立足资源优势做强富硒产业》一度受到关注。2015年5月,我陪同经济日报记者胡文鹏赴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恩施市龙凤镇沿线采风,合写的《一户一档精准帮扶》刊发在《经济日报》民生版头条,让更多国人关注到地处武陵深山的民族地区恩施。

我还记得成功协助恩施市一中与德国某中学缔结友好学校的难忘画面:市一中在百余年校史上首次迎来20名金发碧眼的德国学生,当时引起不小轰动;他们与恩施孩子同学同游,入住中国家庭,沉浸式体验中国语言文化,这为中德教育文化交流搭建起一座桥。而我的德国导师也在第二年被我邀请到了恩施,与湖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的师生们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文化对话。

挂职三年余,我踏遍了恩施17个乡镇办的绿水青山,结识了许多农民、脱贫户及创业者朋友。忘不了10余次到访过的三岔乡脱贫户文艺与其年迈母亲自力更生脱贫奔小康的动人场景,忘不了创业大学毕业生种植蜜思果产品滞销,我帮其联系解决销路问题的紧张时刻。曾陪挂职副州长、武汉轻工大学副书记程水源参加百城千场“科学补硒,健康生活”科普活动,宣扬“世界硒都”的美名;也曾走进庄严圣神的人民大会堂,代表市政府与京东集团签订电商扶贫战略合作协议;还时常走访科技企业与科研院所,助推一批成长型企业播下科技与金融创新的种子,率领其中的佼佼者赴京参加新三板上市挂牌。期间,恩施市连续三年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市。

时光荏苒,只此施州。我的角色从挂职的科技使者转为高新经济工作者、社会民生服务者、民主党派州级负责人;变换的只是工作场景,不变的是感恩前行。我庆幸在恩施的丰富遇见:领悟恩施人民脱贫致富之路上的坚韧不拔,感受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发掘民族地区高新发展的无限潜力,携手共筑战疫抗洪的众志成城。我从干部和群众身上学到诸多宝贵经验,也切身体会到基层工作的极其不凡、殊为不易。武陵大地上400余万土苗儿女能够和全国人民一起同步进入全面小康、昂首踏上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民族政策的阳光照耀,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科学谋划坚强领导,得益于州委州政府发展举措的铿锵有力,更得益于全体施州人的共同拼博砥砺前行。多次身份转换,使我人生河流的宽度与深度得以不断拓展。

毋庸置疑,施州奋进虽日新月异,但仍存在发展需突破的瓶颈:如交通条件改善“打开山门”后,还需摒弃小富即安的思维定势;打好“世界硒都”“华中药库”等产业“王牌”,亟待政策引导与市场主体深度联动;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还需补齐高端硬软件方面短板;实现全州“绿色崛起”之梦,更需“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与“功成不必在我”的韧劲,传承好英雄张富清的家国情怀与奉献初心,依靠数代施州人团结奋斗持续发力。

“四十不惑”,那是从容与坚定。州委州政府关于“立足大生态、构建大交通、发展大旅游、打造大产业”四大战略与“土、硒、茶、凉、绿”五字文章的谋篇布局、“流域综治”“共同缔造”理念的渐入人心、营商环境政务服务的持续创新,以及干部人才队伍的建设储备等,正系统性地为恩施“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夯实发展基石、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恩施样本。如同八百里清江生生不息,我们有充足理由坚信:恩施明天更美好!

有幸与施州十年风雨同舟,发自肺腑感恩组织的培养及恩施人民的滋养,使我不仅在工作上得以磨砺成长,更在生活中收获家庭的愉悦欢欣。闲暇之余,我常流连于“世界硒都”的古城烟火,沉醉于清江河畔的涛声灯影;偶尔踏访“鄂西红都”的茶马古道,聆听“峡江画城”的船工号子,鉴赏“浪漫贡城”的吊脚楼群。我已习惯于吃糊汤豆皮拌折耳根,用本地话交流沟通。前不久我主持“民建清江讲坛”,应邀作报告的全国人大代表、州农科院院长沈艳芬诧异于我的方言。我说:喝的是硒泉水,吃的是洋芋饭,成了新恩施人,自然就说恩施话哒。

(作者系民建省委常委、民建恩施州委主委、恩施州医保局局长)